close

這兩天(10/17, 10/18)晚上到台泥大樓的士敏廳(又名:台北戲棚)去看戲。因應「兩岸城市藝術節‧北京週」而來台演出的北京京劇團,帶來兩齣「小劇場京劇」作品:《馬前潑水》與《閻惜姣》。

「小劇場」像是個形容用標籤,冠上「小劇場」的作品,就是會比原本所認知的東西,更加添一些材料、一些變化;而看戲者與作戲者,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變化出什麼來,觀眾總是得「後果自行負責」地處理自己的想法。

至今我還是不太能肯定地發表出對於一齣戲「好」或「不好」的言論,以前有位表演老師說他們(劇場人?)通常是講「喜歡」或「不喜歡」,因為談到好壞是有一種客觀定論的感覺,而不只是個人主觀的想法。我喜歡這個概念,所以常常是這樣去說一齣我看過的戲。
這兩齣作品看下來,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馬前潑水》甚於《閻惜姣》。
(買戲票會不會後悔?我倒是都不覺得後悔,至少可以看看這兩齣以老戲/老人物為底子的作品,其中還翻些什麼新東西出來嘛,後果自負啊。)

《馬前潑水》

17日演出的《馬前潑水》,我覺得其實是可以放在比較大的舞台也能演的戲,雖然表演上是有些不同的嘗試,但誰說大場地不可以實驗呢?

這齣戲只有兩個主要人物朱買臣與崔氏,劇情從崔氏與做官的朱買臣在街上相遇開始,以「潑水」展開,接著透過兩人之間(彷彿四下無人)的對話牽引出兩人的過往,回溯到逼休之時、出嫁之時,崔氏「變心」之時,其中一些內容我覺得還蠻有趣的,因為加深對傳統劇目裡的人物的相關思考與想像,不過細節上一些比較「貼近現代」的作法倒是純逗笑用的,也許不需要那麼做。
文武場據於台前左、右兩邊(觀眾能清楚看見),除了擔負伴奏樂手的責任之外,還要進入劇情,忽而是街坊、忽而是朱買臣的隨從衙役,這個文武場兼任的做法在隔天的《閻惜姣》裡也有用上,這樣省人力是還蠻不錯的(笑)。

一開始飾演崔氏的張立媛表情上沒有很入戲的感覺,還有點硬,不過隨著劇情的逐漸升溫,我覺得她的表演與唱都漸入佳境,而且唱得蠻好聽的(個人比較容易對旦的聲音有印象^^"),雖然音響有點太大聲(麥克風或伴奏皆然)。這齣戲的音樂我覺得蠻好聽的,不管是唱或伴奏,唱腔感覺都還蠻傳統風味的,西皮聽起來就是挺爽快過癮,用在吵架還真合適(哈哈);至於戲詞是寫得很通俗白話,大致上與劇情內容是蠻貼切的,不過有些句子免不了太直白,會懷疑原是門第出身的崔氏,真的會講出這些話來嗎?
但最後為崔氏寫的那幾段唱我蠻喜歡的,即崔氏回首過往般配與否、怎麼變了心、最後怪回自身想得太高太多……那是心酸、消極或者是瘋狂?不需要其他的輔助,只要演員的表演,吸引觀眾去推想崔氏當時心裡的糾纏,戲味是蠻不錯的。

舞台美術方面,一左一右分別是蟒和鳳冠霞帔,我猜想那是朱、崔二人無法看透的迷夢的象徵吧,不過就那樣一邊一件擱著,不是很好看;還有一個覺得不好看的是「紅燭」的部分,從紗幕後面透出來,原先在台前的二人將斗蓬的紅色面張開,說是滿箱的紅燭,其實這就已經夠了,若需要加強的話應該用無具象的燈光,把蠟燭具象化,反而顯得突兀也不甚美觀。
服裝設計的配色,覺得有點兒怪,但是哪裡奇怪了又說不上來。不過服裝很努力地配合戲曲的特徵(當然導演的想法應該也有相當的關係),尤其把斗篷翻來覆去地用了很多,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嘗試心。


《閻惜姣》

《閻惜姣》相對於《馬前潑水》,改變的東西感覺上比較多。
印象裡有幾項是比較明顯的:
1. 旦角未依一般上妝方式化妝,髮式、髮飾皆然
2. 有些情節的身段加以舞蹈化了,還有加入芭蕾的動作
3. 張文遠改以小生飾演。讓劇情產生另一種方式的變化──「活捉」的三郎,原本是「清水素面」的美男子,但是變成鬼以後就塗了黑塊變成醜鬼一隻,讓閻惜姣大驚……

這三項中,前二者是我自己不太喜歡,覺得可以再斟酌思考;但我對於編導利用「活捉」的三郎臉色變化,想出這樣一個細節發展,感覺蠻有趣的,看閻惜姣最終露出的表情,好像還不明白為什麼老天開了她一個大玩笑似的,五味雜陳。

關於閻惜姣的造型設計,可以快速地以一件外衣更改穿著的風格(正經或懷春/對宋江或對張文遠),色彩上也還好,不過妝容為什麼用這麼普通的化法(只有眼睛部分加強描繪,沒有打白粉底)呢?髮型的感覺也有點像古裝劇而不是戲曲的感覺,比起來小生面皮都比較好看粉嫩得多啊~所以這一點的改變我個人並不是很喜歡。
身段上,覺得融合芭蕾舞的一些動作好像頗刻意的,閻惜姣與張文遠兩個親親愛愛的時候,當然也不乏傳統身段、眼神手勢等的交流,不過就是在某些畫面「定格」時還是會覺得似乎不用這樣嘗試的……

這齣劇以「閻惜姣」為劇名,顯然要加強鋪陳閻惜姣的心境,不過我覺得在活捉三郎的部分才表現得比較特出一些,因為在烏龍院的情節與「殺惜」,並沒有跳出傳統太多,活捉時的發展轉折,才覺得加強了、並且變化了比較新的東西。但是在劇情的最後,宋江再度出場念白,說要奔上梁山,我覺得是拖了個不太必要的小尾巴,好像只是為了交代劇情(宋江殺惜後去哪裡),為了讓沒看過相關故事的觀眾瞭解而已,而且又在此時與「閻惜姣」這個主題有點脫節了。

整齣戲的音樂是用吹腔調子編寫(這樣寫法不知道是不是妥當),有些聽起來傳統有些則不;吹腔的音樂聽起來是很好聽的,輕快柔和,整場以笛子領奏,氣氛上與前一天時而激昂的胡琴很不一樣,我覺得很適合春心大動、幽怨滿滿的閻惜姣;不過有時候搭配劇情,怒火中燒的宋江,搭上吹腔好像就氣不太起來(笑),再如閻惜姣發現張文遠其實是個負心漢而心生憤怨時所唱的曲子,雖然生氣,但好像還不足以強烈地表達出她的感受,好像還少了點那種激烈的情緒,不知道是表演、唱腔上的問題或者是音樂上的原因──當然這可能是我個人的感覺而已。

這齣作品也被稱為「小劇場京劇」,我覺得它確實是比較偏離主流,也做了一些更遠於傳統的東西──也許可說是「大膽」吧?我個人的感覺,若想要試圖保留成為常演劇目,還是可以再多加琢磨的,首演的成功不代表就能與時俱進,做了挑戰之後還是需要反思與修改,當然不曉得這齣自首演後是否有改變些什麼,不過我是覺得,還是可以再去思考變得更好的。


*本文大部分內容有發表至生生不息論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宅媽小穆 的頭像
    宅媽小穆

    天海流星/宅媽小穆的生活

    宅媽小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