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整大篇對話裡面這段只佔了一丁丁
只是 可能這是最接近實用的理論
難得受教於特萊兒開講(笑),所以我決定把它貼起來以資紀念與提醒~順便分享給(意志不堅的)大家..
今天下午入手了這張專輯。這是知道Andrea Bocelli 以來,第一次買他的專輯,以往沒有真正好好地聽過他完整的專輯,恰好這兩天在電視上看到廣告宣傳,忍不住就來賭了一把。Andrea Bocelli 原本就唱得很好,加上David Foster等人的護航,雖說是跨流行領域(非古典)的作品,但是水準我想是可以信賴的,果然啊(笑)。
第一首「罌粟花」(Amapola),就覺得真的好動人.....
廣告在宣傳的則是最後一曲「Because We Believe」,也相當的具有威力,直是聽得我頭皮麻。
今天跟秋千去了「ZABU」──位在師大公園旁邊巷子的一爿小店。
浦城街9-4號,師大公園旁水準書局巷子裡 (02)23696686
因為『Lohas』(樂活)而連結到「貓。果然如是」這個Blog,又因為這個Blog的介紹而連結到了「ZABU」這個店家,為什麼是從『Lohas』開始連結呢?這又要回溯到Shizuki(姿月あさと)的『SUMICA』專輯……就之後再說吧。
「ZABU - zakka block -」
這一天(嗯,該說是昨天吧)早上聽溫宇航演講,聽演員說明演出的程式,其背後的情緒底蘊,一向都是很有意思的;之前看王奉梅示範也是如此的感想。
為了論文,在背後學長姐的強烈建議之下,鼓起勇氣去向溫宇航試約訪問的時間。
實際執行總比做惡夢來得有效率,溫宇航人很好地答應了,所以下星期一要去訪問他。
「姿月あさと」。
即使只是一個藝名,也能感受到文字上傳達出來的萬千風采。
轉折、跌宕,流利多姿。
雖然知道這個名字、這位STAR的時候,她已經結婚退團五年了,但是在看到過去的影像之時所獲得的感動與驚喜,要不去懷想與複習實在太難。
○前言
交完了研究生生涯中最後一門選修課的期末報告,終於眼前只剩下畢業論文這檔子大事,但是休息總是要休息的……然而總是在寫功課以外的時間並不愛睏(揍),所以我終於想起了應該要補完的心得。
沒錯,就是我的2005年,在年底兩個月之內,自以為很重要的一項里程(?)──我終於看到了「寶塚歌劇團的演出」,而這個初體驗的對象就是宙組1998年公演的《エリザベート》(伊莉莎白)。
在看這齣戲之前,我並非未曾見過寶塚團員的模樣,至少我曾經看過雜誌上那種妝看起來很濃卻不知道所以然的「大頭照」,但是那樣的印象讓人頗不能理解寶塚歌劇的魅力的,所以雖然知道日本的寶塚歌劇團很有名,但一直沒有機會體驗。結果,因為上《閩台戲曲專題》課程的時候,老師說到台灣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應該有受到一些日本寶塚歌劇的風格影響,然後我跟一個學長就很好奇……然後看完一齣《伊莉莎白》之後,我就掉進某個不知名漩渦裡去轉圈圈了。
我寫的第一篇觀後心得竟然是星組的阿伊達而不是這一部,真是怪異。所以我終於、終於決定要來補完。雖然說這齣戲已經時隔好些年,而且我非常喜歡的姿月也退團五年(淚),但是總之我就是要寫已經拖宕很久的《伊莉莎白》觀後感!嗯,這是一篇很爛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