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06.14. 台北城市舞台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黎安 卓文君◎沈昳麗 
卓王孫◎胡剛 東方朔◎袁國良 楊得意◎吳雙


上海崑劇團青年演員訪台演出,五天連演,由新編戲《司馬相如》打頭陣。

即使聽說過,也只是聽說而已;進劇場要看戲的時候,對這齣戲是什麼模樣,其實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認知的(劇照不算啊),劇本怎麼寫、調度怎麼排、整體的風格,都得在這一天裡面用自己的感官來體會。
不過,看戲的時候很容易發作「看戲傻」的毛病,會很順從劇情的走向就一直看下去,尤其是新戲,也許是戲還看得不夠多、研究不深體會不夠吧,光體會戲都快要來不及的感覺,所以只能說一些較「感想」的東西,這種話是一點不客氣地說的……(苦笑)

司馬相如並不是一個完美或者高潔的人物。
他是不斷在現實與理想間掙扎,文名之外也企求著仕途的文人,
由於仕途的不順遂,讓司馬相如轉而去尋覓知音,一曲「鳳求凰」讓他尋找到知音卓文君之後,他還是在出仕與隱世間搖擺不定,「高車駟馬」與「閒賦幽居」的對比波折,一折的意氣昂揚連著一折的抑鬱寡歡,幾度更迭,直到發覺自己的貪圖讓自己什麼都沒有了,才終於乾乾淨淨地「過此橋」,才回頭去尋找他唯一的知己……
這個故事情節並不複雜,是講一個文人的迷夢與執著,是從古以來多少文人曾經的感觸,隨著相如的心境與選擇,我們也許因為他的看不破而皺眉,也許因為他那短暫的歡快而失笑,也許因為他的覺悟而釋懷,也許會為他的感慨而感動。

結局看似醒悟,但誰又能保證他從此看透?新編戲傳遞給觀眾一些不同的人物形象,傳達一些思考的可能方向,司馬相如的多變心理正是如此給了觀眾許多不同的體會。只是劇本想要表達的東西是可以理解的,用來鋪陳的情境與情節則是人各有主觀評價,更別說文辭或什麼方面的種種感想。



如同幾位朋友說的,新編戲很注重演員對於人物的挖掘和詮釋,
這些「新的」人物需要花時間摸索,同時身上的唱腔身段也需要建立與打磨,要演好著實是不容易。
這場演出,感覺得出演員們都是很用心、很投入的,一開始他們都太拚了,使太多勁讓表情和動作都有點過度,後來才慢慢地調整好,所以整體而言我比較喜歡第三折以後的演出,
細節上雖然說不太明白,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折子是〈賣酒〉,
尤其後來聽聞聖旨之後司馬相如的態度大轉變,從強顏歡笑的賣酒郎一瞬間變得意氣風發、洋洋得意,黎安的表情很豐富,轉折得很生動;
其次就是〈賣賦〉與〈斷弦〉,
司馬相如再藏也藏不住的心事,伴隨《長門賦》的從無到有被揭示出來,讓文君看到了,觀眾也都看到了,這段黎安的表現也比上半場的狀態好,穩定許多。
沈昳麗的卓文君在〈斷弦〉又展現了一次決然的勇氣,有比較完整的發揮,
唱也是她在全場中唱得比較好的部分,我感覺得出她有認真揣摩角色,想要把卓文君這個人物的心情好好地展演出來。
相對來說,沒有特別喜歡第二折〈琴挑〉,可能是因為整個調度安排的關係,
雖然「鳳求凰」一節是很重要的橋段,「中夜相從」兩人私奔的情調也是很美的,
然而在一些比較刻意的處理下,反而顯得太過了一些,有點不合於整體雅致的情調,
例如在「鳳求凰」時的一段合唱,由於是象徵靈魂相契合、一見鍾情,
所以使用了許多色光,但是「夢幻」的情境其實不完全要是這樣子來處理的,
落實了「夢幻」的顏色,反而落失了崑劇的情境、意境之美;
類似的狀況如中夜相從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跑著圓場呼喚著對方,擴音的效果弄得太大了,變得有點誇張,一面忍不住失笑的我,自然就比較難得到純粹的感動了。


第二幕(下半場)的二度被黜,是司馬相如的生命歷程(本劇情節)中的重點吧!
不過,也許是仕官─被黜─仕官─被黜的情節都安排在下半場快速地起伏,
一方面雖然是給予人「宦海/世事多變」之感,
另一方面,我覺得這兩次被黜的場面,似乎有點重複(雷同)的感覺。
或許是看過節目簡介的緣故,雖然第一次與第二次被免職的前因是不一樣的,
當時的情境也不太相同,但是那一聲「聖旨到」──就讓我能想像接下來會是什麼畫面(司馬相如又要摔落地了),
然而在心裡已有準備、而且前一次被黜的情節還有印象留存的狀態,
看司馬相如與眾人的反應和動作,好像沒有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或許是情緒速度上的安排,也或許是動作場面的安排,
我想也許導演沒有讓這一場(二度遭黜)的衝擊性更強烈的展開來,
當然,並不是要加強什麼追光燈啦或者是加一個管絃大作轟然響的效果,
我只是在想,當時司馬相如要是站在台中央,除了自己卸除官衣以外,再加些什麼,或許他心境的反應能更體現出來也說不定?

演員除了主角的黎安和沈昳麗以外,各個也都表現得不錯,恰如其分的,
谷好好與倪泓兩個一搭一唱相當可愛,眼神靈動;
胡剛的卓王孫一出場就逗我發笑,他真的很有喜感,現場抓哏應變的感覺很靈活,有時甚至太搶了女兒的風采;
吳雙的楊得意是個很賊的角色,看他的表情就知道(笑),不過他的聲音忽嗲忽男的,讓我搞不太清楚楊得意到底是不是個「公公」(雖說這無損於對劇情的瞭解);
袁國良演東方朔,印象上是沒有太多的發揮機會,雖然他對司馬相如提出了警語建言,雖然他每次都看著司馬相如攀高落低,但是還是覺得他的角色沒有建立的很飽滿,有點像過場人物,不過這應該算是劇本上的遺憾?


整體的舞台設計,其實我還是喜歡的,
幕啟時的風格不錯,竹簡樣式的設計,舞台美術的背景基調算是簡單,而且也有提示時代背景的一點兒味道。
與同席一起觀賞的阿紅一樣,就是覺得色光實在是用太多了,就算使用色燈,也不需太繁複,縱然當代科技多樣多彩,但有一種風格正是「簡約時尚」呢,雖然這麼比或許是有點兒扯遠了……
至於音樂配器,音樂的部分我外行不瞭解,只覺得希望樂器的編曲能夠在刪略一些現代的東西,一些太花的點綴,崑曲古雅的調子和伴奏多好呀,而這又是個古典的故事,配器上是可以考慮簡約一些。
我覺得如果去除了這麼一些外部的華藻,這齣戲的崑味兒應該會更集中也更明顯一點。尤其交棒給青年演員演出,再打磨一下,集中表現崑劇表演的風格特質,整齣劇應該會更美。


-------

終於終於終於...交了一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宅媽小穆 的頭像
    宅媽小穆

    天海流星/宅媽小穆的生活

    宅媽小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