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3早上,無意中在網路新聞看到故宮戶外藝術節的消息,提到將演出能劇,馬上衝上故宮「戶外藝術節網頁」查詢,果然發現2/3、2/4兩天,由梅若六郎的能劇團與三味線演奏家吉助小三代一同演出的能樂《獅子》、《楊貴妃》,時間在下午五點起約一小時,在故宮正面廣場演出,兩天劇目一樣。
原本還有在家用功的心情的,能夠現場看能樂表演,卻完全意外地掌控了我的時間(笑)。四點出頭搭上往故宮的接駁專車,到達時座席已被坐滿了一半。
国宝級観世流シテ方、梅若六郎氏、及び三味線演奏家吉住小三代女史により上演。
於故宮首演的能劇,由三味線大師吉住小三代製作,日本國寶梅若六郎主演。劇碼包括節慶氛圍濃厚的《獅子》及家喻戶曉的《楊貴妃》。……(摘自當日所發介紹文宣)
以下正文,一些專有名詞我有查資料,但是我不會做當頁錨點連結,
所以~請耐心閱讀到最後的註解為止....謝謝大家。^ ^"
從開場之前遠遠傳來的小鼓聲,我就興奮不已,並且極度地希望
笛子、小鼓、大鼓、太鼓,「四拍子」俱在,這場演出沒有整隊的「地謠」(歌隊),而是有幾位(因為被前方攝影機擋到看不清楚)的三味線演奏家坐在側邊。但是還是有歌或念的聲音。
《獅子》在樂聲中緩緩出場,有兩位,扮演獅子的方式很有趣,頭上用兩柄打開的折扇相疊綁住,上覆紅色/白色長髮,髮上還有一朵像是椿(茶花)的花飾,演員的臉部用一塊紅/白色的布圍遮住臉孔。老實說乍看之下這不太像獅子倒像是天狐,因為側面看起來頭尖尖的。他們在音樂的扮奏下隨著三味線和鼓聲的節奏與韻律,轉圈、跳躍、踏步,由慢漸快地舞蹈,樂聲明朗,不愧是有節慶與開場氣氛的小齣表演。
入夜「薪能」演出,必需要點燃火炬以為照明,在《獅子》以後也有類似的儀式。
囃子方再次入場,加入了不同的樂器:日本箏、一把像胡琴的拉絃樂器‧胡弓,以及雪橇鈴(用雙手搖鈴,聲音像看《大奧》的時候,後宮門要開之前會聽到的銀鈴串)。此外,在《獅子》時搞不清在哪邊發聲的
又是那一聲裂帛的笛鳴,然後加入了琴音,拉絃樂器也發出聲響──原來之前聽雅樂裡面有種嗚嗚的中音,不是吹管而是這種琴拉出來的聲音呀!然後鈴聲一響,戲劇性彷彿就這麼被激盪出來。
也許是因為太難得的關係吧,看到什麼變化,聽見什麼聲響,都覺得好有興趣。(笑).....不過我沒想到這與傳統、正規正矩的古典能劇差異到底拉得有多遠......
這段《楊貴妃》其實只演出方士與楊妃的魂魄──或者該說是成仙的楊妃──相見,由於貴妃已經魂在幽冥(或該說是仙山),不能再相見,故方士請楊貴妃賜予口信證物,讓唐明皇確實知道楊貴妃已被尋著。貴妃因此贈以當年七夕,兩人盟誓時所戴的金釵,又需要口信,故說出了當年盟誓的誓言:「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在方士離去以後,貴妃獨自回到仙山,暗自飲泣……
擔任「脇方」的演員,也就是由唐明皇派遣到蓬萊仙山尋訪楊貴妃的方士,沒有戴能面,穿著金閃閃的衣服出場,不戴能面
然後,梅若六郎扮演的楊貴妃緩緩地走出來──可惜觀眾無法直接看到「橋掛」(走道),而必須透過攝影機鏡頭轉播到投影幕──穿著紅袴、白衣,戴著兩層組合式的天人鳳冠(不知道專名),頭飾金閃閃的,白色的衣服質地非常地好,上面繡了彩色的團紋圖樣,很有天人、仙女的味道。第一次實際看到戴著能面演出的角色,透過肉眼、透過望遠鏡,感覺與看照片、宣傳單完全不一樣。
照理說,能面是一個固定的臉相,但奇妙的是,因為角度變化,配合演出的情境,面具好像會傳達出表情來似的。這種情形真是難以想像,但是實際看的時候,卻真的有那樣如生的表情出現在能面,實在讓人不可思議。楊妃以袖掩面拭淚的姿態,那張面容就好像真的有哀愁之情透出,動作的快或慢,也影響到整個氣氛。是因為演員把握住了角色的精神,透過肢體,以身段的快慢、強弱等變化,細膩地描繪出角色的情緒,使角色的心靈被「具象化」,才能使人透過能面,亦能看到楊貴妃的表情吧!
貴妃的身段由慢至快,配合著音樂的節奏,像唐代的大曲,從慢至快,最後急急齊聲收煞!貴妃頭上的冠飾,垂墜兀自輕搖。樂隊與地謠的配唱,個個氣力飽滿,音響動人心魄。那最後一瞬,著實叫人屏息。
這樣精湛的表演方式,需要嚴謹的訓練與精準細膩地掌握戲劇人物,才能夠演出,想要看出門道、意趣,或許更考驗觀眾對戲劇、對美感等方面的鑑賞能力吧!第一次看能劇的我,還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更好,這個古典藝能的世界,比崑曲還要更久遠吧,一行一動,一歌一唸,是我還不能瞭解的功法,包括樂器、唱念方式,一場表演顯出的是多少年的功力呢?而如何應對這些蘊藏著年歲的精彩?我想,還是只能走進劇場,親眼、親心,實際地去感受現場的氣氛變化,才是最棒的回應方式吧!
下面貼一張圖片,是從梅若六郎公式網站找到的。這個冠大概就像是我看見的楊貴妃,組合冠的下半部~也就是把頭上的大鳳簪拿掉以後的樣子。
【2007/02/05 下午更新:發現一堆失誤之後的補充】
感謝wolfenstein的回應留言與提供資源,真正對能樂有比較深的瞭解的人看了這場表演之後,批評該場演出內容大有問題,對於門外漢的我來說有種棒喝的作用(笑),所以趕快來補充一下,至少要藉此學習到一些東西^ ^"
A. 文宣上的說詞
「此次演出突破以往由男性擔任樂手的傳統,首次由十六名女性演奏小鼓、琵琶等樂器。」(當日故宮發放的文宣)kksp的文章 中直指其信口雌黃:
『「平常是只允許男性的舞台,今天特別破例以女性來伴奏」(類似的大意)則根本是胡扯。連我都至少看過女性笛方登場表演過;更不提幾年前能樂會公佈會員時, 有不少女性能樂師也被認可加入,那個至少要有三十年以上的登台歷、或是連續十年每年正式演出十五回,如果不允許登台,那些人是怎麼被認定的?的確以人數來 說,女性能樂師可能很少,老實說我聽到小鼓方和大鼓方的叫聲,也覺得不夠厚重有力,但是那絕不是一個難以突破的關卡。我記得之前梅若六郎さん也有一些公演 是和女性能樂師合作的。』這麼一來,我原本的文章前面引了這句話還真是不應該,所以移到這邊來說明。
也就此學了一課,女性能樂師在那場演出裡面並不是什麼獨創的。
B. 關於演出時的聲音
這一點,我的理解是烏龍(汗),原來並不是演員不需要發聲,而是這場演出使用了對嘴的方式!
Dajuin的文章 以「梅若六郎今天真的來了嗎?」為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
好可怕,我認真地讚賞楊貴妃的動人表情,但如果那位表演者不是梅若六郎?能劇主角演出,像任何戲劇一樣,由唱唸和動作組成。然而這次故宮演出,仕手(主角)、脇(配角)二人竟未開一口、未發一言,改由舞台後一男代唱者以麥克風代勞,演出雙簧對嘴秀。
加上戴著能面具,這位「無形文化財」,成了「無形且無聲文化財」。
梅若六郎今天真的來了嗎?天知道。
主角面具一直未摘下,又始終未曾開過口。很可能根本沒來,大可以根本不來。
看漫畫《能劇美少年》的時候,主角憲人總是帶著謠本背來背去的,也要練唱練唸,為什麼上場竟然不用開口?──當場我是有這樣的疑問,可是換了個角度去想就變成我當時寫心得時的想法,好像把它當成文樂或電影來處理,就現場而言也是不容易;可是,那果然還是不一樣的啊!
還真是讓人有種驚愕與一點小小的悲傷感。現在更想知道戴著能面要怎麼發聲以至於讓全場都能聽見了.................
C.伴奏與演唱以及環境
還是要引用dajuin君的文章:
我想,對能劇的內容形式有瞭解傲可以如此批評的人,應該都是如文中傳達的一樣,顯得相當生氣。「絕不可有的各種弦琴箏弓加馬鈴」....果然沒有好好地看過傳統能劇內容,完全不知道重點該怎麼擺(汗),果然我還只是一個喜歡「日本風味」的超級初心者而已,如果下次還有機會在台灣看日本古典藝能表演,應該得提前許多時間做功課........所以,原來學長提到「好像之前看過片段影片裡面都沒有那個琴和三味線」的疑問解開了,因為這是一場「組合」的、與傳統形式不同的新演法啊!這倒讓我想到新編崑劇等傳統戲曲,也多少會有讓喜好傳統形式的人跳腳的狀態了....除了主要演員仕手(主角)、脇(配角),正統囃子配樂的能管、小鼓、大鼓、太鼓四人之外,另外竟然加上三味線四、胡弓一、日本箏一、雪橇鈴 (sleigh bells) 一、男聲一;而原本的地謠(合唱團)改為二人輪流獨唱。除一男聲外,其他全為女性。這樣一個涮涮鍋大雜燴,畫蛇添八足,把原來能劇推崇之致高「幽玄」美學境界惡搞得蕩然無存。不僅能劇中絕不可有的各種弦琴箏弓加馬鈴滿天飛奏,舞台 後擺著金艷的中國牡丹富貴屏風,屏風後再打著台灣人最愛的大大大投影,展示各種角度攝影機畫面的不斷 VJ 式切換…
不過,關於那個投影,雖然那個形象真的是很難看,底紋還是那個北宋汝窯磁器(真的有,在下方),但是不藉由攝影機,我們根本看不到「橋掛」的部分,遠遠地只能看到人物從柱邊(突然地)冒出來,也是很奇怪的情況。基本上,我覺得舞台搭建的位置與方法,根本很侷促且無可奈何,如果能夠,在一個室內或者是沒有至少三面都可以看到表演的場地,不要是一個演唱會野台的話,也許會比較好吧!另外,字幕的位置也很怪異。
D.演目上的補充
引用自 wolfenstein的文章 :
節目中所謂「戲碼」之一的「獅子」,應當是「石橋」一劇最尾部摘錄出來的片段,有興趣者可拿出 Ocora 的全劇錄音或者 Victor 的能樂雜子選集來比較。
End?...後續的再感想
我確實是那種「第一次真正看能劇」的人,第一次讓想像或是片面認知的這項藝術可以在我眼前出現,當下、之後,真的都是很興奮的,寫完屬於自己的心得後也很開心;可是在看了其他人的評論以後,突然發現這並不是所謂的真實,差一點,我就是那種「以為能劇就是這樣」的人了。被打醒還是遠比被矇蔽來得好,尤其在自己覺得有興趣的表演藝術方面。今天確實是學到了,也增加了一些知識。
對於這場演出,原先我對表演是完全沒有辦法有什麼根基去批評的,因此在表演方面,我想我需要的就是學習。但是在故宮方面對這個節目和觀眾的態度,我會比較有話想要說──其實這是我之前寫心得的時候想寫卻還沒補的部分──首先在文宣方面的內容很貧乏,很簡陋;其次是司儀...很綜藝主持人風的司儀,其聲調完全無法讓人想像到這是要演出能劇的現場,並且還要做什麼簡介,要大家稍等五分鐘、要做什麼......這是讓我頗有不悅感的部分,另外翻譯人員的支離破碎說話方式也讓我感到很無言。
我不明白的是,故宮應該是很有財力去做這樣一個活動,不過兩周內的戶外藝術節,而這場表演是開幕第一齣,但是在主辦單位提供出來的服務,卻很難想像這是一個「故宮等級」該有的水準──我實在很不想要說,我們的故宮就是這樣的水準而已,希望不是,我真的希望不是。
結果補充的文章到這裡轉向非常沉重(汗),這該是深思狀態的映現吧。
【附註】
=能劇演出的人員與任務= 參考自成田美名子《能劇美少年》(東立出版社譯行)
仕手方(シテ方)
〔仕手〕就是所謂的主角。雖然大部分都帶著能面演出,但偶爾也會以「直面」,即不戴能面的方式演出。
〔連〕輔助仕手演出的配角,跟仕手一樣也戴著能面表演。
〔子方〕負責飾演兒童或小王孫的小孩。一般都是由仕手的孩子擔任演出,但有時候是脇的小孩擔任。
〔供〕連的一種,戲份比連還輕。
〔地謠〕歌隊。共有六~十人,以兩列的方式坐在舞台上。
〔後見〕負責幫忙的演員。當有演員病倒的時候,偶爾必須代為上場。
脇方
跟仕手演對手戲的演員,沒有戴能面。脇連是脇的配角。
囃子方
笛、小鼓、大鼓、太鼓。太鼓有時候不會上場,加起來稱為「四拍子」。
狂言方
『間』──正式的說法是『間狂言』。當能劇被分為前後兩場,是仕手在更換戲服時負責不讓舞台冷場的演員。「迎合」是跟狂言的仕手演對手戲的演員。
〔白衣〕我所看到楊貴妃穿著的白衣,經過稍微查了一下網頁,好像是類似「雅樂模樣長絹」的服裝。
【參考資料】
成田美名子:《能劇美少年》(東立出版)一至四冊,未完
野村萬齋:《What is 狂言?》(東京:檜書店,2003年12月18日第一刷)
〔日〕能楽への誘い http://www2.ntj.jac.go.jp/unesco/noh/jp/
〔日〕文化數位資料館 http://www2.ntj.jac.go.jp/dglib/
【連結】
◎故宮戶外藝術節 from 故宮網站
◎觀世流能樂師 梅若六郎公式網站
【其他評論文章】
kksp: 2/4故宮戶外藝術節─能
dajuin: 日本人間國寶・台北故宮鬧劇
Wolfenstein: 故宮能劇演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