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可以說是「動」的美化吧!舞動,舞動歸根到底還是身體所彈奏出的韻律,利用人最原本的肢體進行探索的行為,但是因為那些探索漸漸地超越一般人所能做的,所以我們開始進行欣賞。

我總覺得自己不太會看舞,看舞要怎麼看才會「感動」,又要為什麼而感動?說真的,我不是很明白。
今年初我到劇院看了山海塾的作品《響》(HIBIKI),舞者的一舉一動讓我很驚訝,他們可以那麼靜又可以那麼靈活,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像一張設計好的照片,真的很厲害,真的很了不起,我在心裡最大的感嘆莫過於此;至於舞作整個要表現什麼,如果不是看著節目手冊,或許實在不易理解。

前兩天我又進劇院看舞,是雲門舞集的《紅樓夢》封箱公演。
這是我第一次現場看雲門舞集的舞作呈現,以往只看過錄影,曾看部分的《九歌》,完整的《流浪者之歌》、《水月》、《竹夢》。《九歌》是以文學經典為根據的作品,比較好理解,也為其中的畫面驚嘆;《水月》與《竹夢》看起來都很美麗,舞者的配合與整個舞台呈現,鏡象、水色、竹林,純淨的色彩,靈動的人體,對我來說,印象就是如此,美麗的畫面一格一格,是否因此而感動,我不敢說。

到底要怎麼欣賞舞蹈?

因為舞者的技巧與情感看起來調合得很好?因為編出的舞步看起來很美?有沒有進一步的欣賞角度呢?


幕啟,「出了園子的年輕人」出現。

觀舞前我幾乎沒有讀過其他的評論或介紹,只憑藉對小說原著《紅樓夢》的印象,來看這齣舞作;我知道林懷民在這齣舞作中沒有為任何一個角色特別冠上姓名,姓名與形象是讓觀眾自己去發現的,倒也方便,反正也不一定每個人都必需知道《紅樓夢》原著在說些什麼吧。


不管怎麼樣我開始看這齣舞,也記住了些「景象」:
園子裡的年輕人幾乎總裸著身,在穿著十二色繡花披風的十二位女子間穿梭。
白衣女子是林黛玉,紅衣女子是薛寶釵,漸漸地辨認出來。
女子們旋轉舞蹈,上半場最美麗的一景是那繽紛的花瓣落下,花雨啊,她們在花間有各自的情態,旋轉,各色披風揚起花瓣,白衣女子拾花而舞。花雨。

下半場最著墨的當然是白衣女子的死亡,喜與喪的交錯,園子裡的年輕人之迷惑與離開,當最後兩位舞者拉起覆蓋整個舞台的白布,「白茫茫大地」啊,出了園子的年輕人深深跪拜。終止在一個靜謐的畫面,幕落掌聲起。

我記不太得每一段舞蹈的正確順序,眼前總是美景,激烈的或優美的。

因為讀過原著小說,所以我可以這樣猜測舞蹈中的人物,雖然不完全能夠辨認──舞作中並沒有為每個舞者都賦予特殊的情節──只要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就可以推測情節,就能夠理解故事。不過,是不是也有完全沒讀過原著,只想體驗雲門舞集的名聲而好奇地來觀舞呢?

我想,其實那也沒有關係。

目前的我覺得,也許看舞就是這樣一回事,看舞者怎麼跳舞,舞可以跳成什麼樣子,從中能夠汲取一些「身體所能表現到什麼程度」「舞蹈可以呈現什麼樣的畫面」的感觸──即使一點點也好,即使只看到表面,我還是比從前的我多領會了一點人體的力量與美,也許那就是觀眾該知道的,也許那也就是舞者最原初想要跳舞的初衷吧?

所以目前為止我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心情,關於看舞,關於怎麼去看舞。

也許我不懂得後來的雲門舞作有什麼積極深層的意義,但是我想我知道什麼是美麗的,幸好我還是去看了雲門的《紅樓夢》,能夠看到那麼美麗的畫面是很美好的經驗。

(圖片原出處
http://www.cloudgate.org.tw/perform/perform.htm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宅媽小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