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借了娜妲莉‧高柏的《心靈寫作》來讀,這本書似乎是在剛開始玩twitter或buboo聊書聊閱讀的時候,由銀色快手或誰推薦的書目,將之登錄在我的anobii預購書單裡許久,卻沒有決心去買下它,一直到上個月中突然想到,託老公到大學圖書館去借來一讀。
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她的寫作理念,寫作的原則,屬於她的一套練習的原則和方式,以及她給想要寫作的人的鼓勵等等,其實概念並不困難,第一要素就是要持續,用寫作來增強寫作,用寫作來釐清自己,用寫作來觀察世界以及面對世界,面對自己...不要壓抑自己也不要操之過急,就是透過不斷的寫作,累積自己的能量,進一步發現自己的力量所在。
對我而言,讀完它並不是很有靈光一閃、或是豁然開朗的感覺,對我來說它提醒我的一件事情大概就是「你要去寫」。
對於寫作,我似乎對它總是念念不忘卻又若即若離。
小時候可以自由自在地編故事,好像是從哪裡聽來的橋段,或是自以為很不錯的情節,就套進去自己編簡單的故事,甚至附插畫,從小學到國中,甚至到高中,還有寫小說故事的腦筋,那時候在課堂上,課本底下壓著筆記本或稿紙偷偷寫作,多麼有趣、多麼有靈感啊;結果上了大學以後,雖然筆記本還是帶著,但漸漸地少用了,漸漸地我的腦袋裡架構不出故事,沒有複雜的人物,有時候我只能寫一些自言自語式的東西,有點像現代詩嘛,又不好意思套上這個頭銜,真是奇怪,明明就讀了中文系,竟逐漸地讓天馬行空的能力消失。
大學期間投稿寫過一篇小說,兩篇散文,沒有特別精彩的成果,然後寫得更加少了,一直到現在.......雖然現在會寫BLOG,寫一些生活的記事,但是我知道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的寫作已經消失很久,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不覺得自己能夠醞釀出任何的故事,沒有什麼「如果.....會怎麼樣?」或「我想寫個什麼樣的人物」的發想,以前曾經想到過的靈感,或寫到一半的稿子,隨著時間不斷過去,心思與想法有了許多改變之後,感覺也回不去了。
當別人還能寫小說、寫文章,我低頭自顧,曾經覺得自己還可以掌握的,為什麼好像流沙一樣地消失在我的掌心呢?
因為我的思考被太多的事物佔據?
因為網路科技,給我太多刺激?
因為我沒有時間?
因為我其實已經不想寫?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不再想寫作/創作」,然而很詭異的就是,長久以來,我一直沒有把時間撥給這部分。高中開始壓在課本底下的,有時是稿紙,有時是畫圖的白紙,大學也是。
慢慢跟著時代用電腦作業,打字速度快了,手寫的感覺離得遠了,而一旦真正提起筆來,寫得不多,手還會酸,所以利用BBS,利用新聞台、以至現在的BLOG,我想我有試著繼續「寫」,但是時間變得破碎,思緒也越來越沒有自己的空間,或許就像是待辦項目的列表一樣,「創作」這件事情被一格一格地往後延,前面永遠有更多的事情要處理,回過神來想要說些什麼時,開場白就變成每次都很類似的,我想說些什麼,但具體地又說不出口。
我總是認為我可以的,
但是我就是沒有去做。
這樣的感覺似乎也延伸到了我的另一個興趣:畫圖,我已經好久沒有打開軟體或紙,認真地只為自己想畫什麼而去畫點什麼了。三年多以前參加的樂多30日不間斷大挑戰,似乎是我最後一段不斷為自己而畫的時光。學習做設計稿,接一點工作,那些事情並不是我最愛的,然而我就這樣妥協了。
我也曾經想過,如果好好過著生活,在生活中我一定會累積各種的題材,當我真正想要表達什麼的時候,我就可以信手拈來了,一定有我不得不提筆為快的時候出現,
然而真的可能這樣嗎?在某些時刻,我又這樣悲觀地想著,我是在安慰自己而已。
現在肚子裡懷了一個新的生命,等到孩子出生,我相信我的時間會更加減少,我會不會再失去更多東西?
也許不能視之為失去,因為有失必有得,只要我換一面去想,也許我得到了其他的東西,也許有更多事是更重要的,然而,對於寫作,我似乎總是念念不忘,帶著一點不甘心。
所以,《心靈寫作》提到的第一件事也就是最戳痛我的事:去寫。
在讀完這本書後的今天,午飯後我感覺有些悶而無聊,於是我決定試試看,至少利用BLOG,摘錄一段書中的文字,然後再將我自己的一些心情敲出來。
高柏給定時寫作練習的規則有:手應當不停地寫。不要刪除。別擔心拼錯字、標點符號和文法。要放鬆控制。別思考。還要直搗要害。
也許我真的想得太多,以至於在寫作之前精神早已感到疲累,也許我不應該考慮自己是從哪裡畢業出身,不應該去想我要如何擲地有聲,我要做的是找回小時候那個井底之蛙般的自己,敢於「提出創見」的自己...
不希望夢想離自己遠去,
真的不希望自己小時候的夢一個一個消失,
離開這些美好的事務,
是因為我不去做,
不是因為我做不到,也不是因為那些不重要,
我應該可以的,我可以再抓住些什麼的,
雖然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再想出一個故事,
但我想要再試試。
這是我尷尬的寫作練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