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誠品戲劇節「3x3協奏曲」,主題是「藝術家」。三齣小劇場劇作分別以三位藝術家(梵谷、達文西、馬格利特)為出發創作,我與朋友去觀賞了其中一齣,二分之一Q劇場的作品《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做》。

【附設遊戲】
搭配場地,劇場設計一個塗鴉遊戲。在進場前先發給觀眾們一張草稿紙,是舞台地面上的帆布的縮圖,切割為十二塊,隨機分配觀眾所拿到的底圖,觀眾先在縮圖上打草稿,依著圖紙中的繁複線條畫出想畫的圖案,在演出結束後,領取畫筆直接到表演舞台地板的帆布中,找到所屬的區塊,按照草稿畫下去。「在帆布上作畫的您,也將成為參與本活動的藝術家之一」。

【正題。舞台裝置】
觀眾陸續入場的開演前,豎琴就開始伴奏。然後也將在劇中客串的不知道是誰(汗),打扮如西洋畫家、又如馬戲者的人共兩位,除了說明附設遊戲外,也介紹了場內的道具。

其一,像搖擺木馬、有著桌子的雙人座、又像小船的裝置,據說其名「哭笑不得」,暗藏達文西的秘密?(不過我想不到是什麼)椅子裡裝有一些球可以調節兩邊的重量和傾斜度。
其二,「雙喜臨門」?這是個奇妙的東西,體積頗大,有輪子,人可以在裡面推動這個大物,外表看起來是兩面以紙雕作成的,一面是「龍」一面是「鳳」,不過一開始也不明白這台裝置的用途是什麼…
另外,舞台左側有一個製圖台,一個女孩(畫家?)在一張製圖紙上持續的作畫,應該也是舞台的一部分但顯得很不搶眼。
樂隊在右側。打扮如西洋畫家的人也坐在右側,待劇情而走進表演區。
背景是四片投影幕,開演前是停在「蒙娜麗莎的微笑」的畫面。

【正題。表演】
在鑼鼓聲中首先出場的表演者是蘇安莉(現代舞者)。她扮演的是什麼,一開始的跳躍舞動,讓人還不明白,直到打扮為書生的才女‧楊汗如撐篙出場,在兩人的對照之下才發覺蘇安莉演出的是「影子」。兩者的造型一古一今,有時兩人合在一起表演,有時她們互相觀看,「才女」訴說、唱著自己的心事,而「影子」像在觀察、又像是有另一套心思。

楊汗如的「才女」確是頗有「擬男」的味道,她在表演中也融入了時而女性、時而男性的情態,而且我覺得唱曲的時候,似乎是有意地,在「擬男」狀態時唱北曲曲牌,而唱南曲曲牌時聽起來聲音就比較像旦角的聲音,雖然不那麼明顯(畢竟楊汗如專工小生),但是應該有這個可能性吧。身段上的表現是比較基本的巾生模樣,這部分我不太會說就是,不過為了配合「影子」,還有搭配舞台裝置,當然有些動作不完全是程式身段,這是還能理解的,基本上我想楊汗如表演這個人物是有兼顧了傳統的表演藝術風格。
相對於一個比較熟悉的傳統戲曲人物風格,現代舞者的「影子」是比較難去理解的。我對於現代舞的欣賞與理解能力不是很好,所以對於「影子」的表演部分不是很能把握,導演究竟賦予「影子」(蘇安莉)多少層次的寓意,我實在不敢確定。除了做為才女的影子(是影子?還是本身性別的投射影像?)以外,似乎又是一個浮動的創作意念,另外又是才女恍然若見的楚大夫(按:此時是將面具戴在後腦,背對觀眾表演)……

戲曲演員與現代舞者互動演出,這是一般傳統戲曲不會見到的手法,是好是壞?我說不上來,因為這是導演的創意所安排,要說喜歡或不喜歡的話,也是兩者參半,不過其中有一幕我覺得比較特別的結合動作,是蘇安莉躲進了楊汗如的披風,燈亮,楊汗如自述己心,但是兩隻手是蘇安莉的手在做動作,遂呈現一個有點比例詭異、但又饒富寓意的「女心男形」「男心女身」綜合畫面,彷彿暗示也彷彿明示。


當然,不需要「影子」這個角色,《喬影》這齣作品也能夠復活,故《小船幻想詩》的表演也不僅止於此,所以將達文西與「蒙娜麗莎的微笑」也牽連了進來,另外也添加了許多東西。劇情中偶而會穿插一位「畫家」,而背景的投影幕轉換畫面,時為達文西另一幅名作《施洗約翰》的手指特寫(「影子」的舞蹈之中也會不時比出這個手勢),時為《維特魯維斯人》的解析圖(與蒙娜麗莎的掃描圖相結合,這同時也是舞台裝置的原型、地面帆布的圖案),這是取材自達文西方面的素材;另如曲文之外,不說話的影子化身為楚大夫的幻像,由二胡拉出聲音與才女對話,蠻有創意,雖然因為二胡的聲音太可愛了,會讓人忍不住笑出來;另外在才女讀《離騷》、兼與「楚大夫」對酌時,「畫家」一面協助把盞,一面介紹起楚懷王與屈原之間的情與怨(那段講述真的很有「談感情」的味道…)而另一位移動起「雙喜」車在其間加入對話,也是跳脫傳統戲曲的範圍的一種加強性別意識主題的方式。

才女自繪喬裝後的影像,似醉若痴,進一步希求紅粉知己,幾近錯亂,影子伴隨著她起舞,險些才女也成為水中不滅的影子。真真痴痴,尾聲一曲人影再度共舞,才女將褶子脫去,赫然見她的打扮是清朝衣裝,半女半男。再一次地感受到性別模糊的印象被明白地展開來。這一幕有傳統戲曲的載歌載舞,以戲衣為舞具,同時又有現代劇場的處理味道,應該算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結束。
最後在投影背景上的一幕,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放大,是蒙娜麗莎又合成了某半張臉(吳藻/楊汗如?),收歸東西方兩個個案,合而為一。

【正題。搞不懂的以及一些想法】
但是,我真的不大明白,達文西與蒙娜麗莎與《喬影》的連結關係在這齣作品中的意義,雖然說達文西創作「蒙娜麗莎的微笑」,與吳藻創作《喬影》,某個層面上是相類的,不過在表現上,依照解說中『參照《喬影》,重新修編、譜曲,並借題發揮,透過裝置的運用,創造表演空間的外延文本,共同構築蒙娜麗莎的心靈世界,或許這也正是畫家本人未曾啟口的心事』(DM介紹文),比照最後呈現給觀眾的演出,真的連結到了嗎?就我個人來說,我覺得自己還是沒有感受到達文西與他的畫作在其中連結的重量,劇名的「為蒙娜麗莎而做」,我真的感覺不太出來,反而比較像是感覺到導演將這兩個「案例」(達文西創作「蒙娜麗莎的微笑」&吳藻創作《喬影》)做了一個連繫和並置,或者該說是因為導演肯定兩者相似的性別模糊錯亂特質,故以此劇做了一個揭露,並不是挖掘或者以對達文西的探索為最終目標。

而一些舞台裝置,雖是匠心運作,我也不完全是喜歡的,有些是覺得不得其解。「小船」為什麼有木馬頭?為什麼要將木馬頭從收起到撐起?還有為什麼「雙喜」龍鳳要在其中遊走,這個「活動更衣間」還有些什麼意義呢?至於舞台左側的畫家製圖,太偏僻也太安靜,在演出過程中我一點都不會去注意到,安排上太過薄弱了,整個來說,達文西與蒙娜麗莎這一方面的象徵與表現,以背景投影片的效果較大,但我覺得與吳藻《喬影》相比,依然無法取得平衡。
不過,這齣劇作與上回觀賞的《情書》比較起來,我覺得這一次的作品將中西不同的題材結合得比較密切,不會像上回,感覺「不如將折子戲演出以外的東西都去除,就可以回歸崑曲本味」那樣的斷然二分,而且比較有思辨推想的空間──原本以為自己什麼感覺也寫不出來,但沒想到邊回想邊打字,我也拉拉雜雜地寫出了一些零零片片的感想啊(笑),劇中還有許多片段,不是很好記憶、或者很容易猜度,我無法盡數,也不能全面地試圖評價,我想其他觀劇的觀眾,也各有體會或反應。這也正是傳統戲曲劇本與現代劇場裝置、與實驗劇場精神結合後會引發的現象吧!有獨特的創作意旨,只是採用崑曲的素材來加以融裁,變成另一齣新的劇作,給予觀眾另一種刺激與想法,也是一種創作的方式,一種可能,而藝術創作有無限的可能,崑曲做為素材還可以怎麼去運用發揮,其實也是現代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啊。是吧?

最後,關於在這齣作品中看到的崑曲《喬影》,這真是一齣……痴得亂七八糟的戲啊,可以想像吳藻這位女士的心靈一定日日掙扎、夜夜幻想吧!(笑)但是想像一下那樣的時代,這樣一位女子的心靈,又會覺得這一齣劇中的幾疊心緒翻騰,那種對幻影的痴迷,又是相當可嘆可憐的呢…


【延伸閱讀】
《PAR表演藝術》2006年10月號介紹文
http://www.paol.ntch.edu.tw/bulletin_open.asp?page=2
透過這篇文章,可以看到許多自己無法解釋的東西。果然是導演現身說法,也比DM的介紹文字來得詳細有道理。


【DM上的STAFF名單】
創作發想\達文西
導演\戴君芳
舞台裝置\施工忠昊
文本改編\沈惠如
崑曲定譜\楊汗如
主演\楊汗如、蘇安莉
文武場\梁珪華(司鼓)、蕭本耀(司笛)、呂明峰(二胡)、朱涵妮(豎琴)等
服裝設計\徐秋宜、施工忠昊
影像設計\郭洪鈞
音像設計\姚仲涵、王仲? (方方土)
音樂設計\朱涵妮
燈光設計\劉柏欣
製作人\姜幸君
舞台監督\林岱蓉
舞台道劇\小寶

[Note]本文於2006.10.01本人轉貼至生生不息論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宅媽小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