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我這個對中國古典文學老是不留心的枯腦袋裡,比較有印象同時也比較喜歡的作家之一。因此聽聞南京越劇團的新編越劇《李清照》要在台灣演出,我當然是有興趣的,所以五月二十六日,我與朋友前往台北中山堂。
演出之前,只聽說女主角陶琪演出此劇頗受好評,而且在劇中還要親自彈古琴、寫書法;除此以外我對這齣戲或者是演員的理解可以說是0。真的是抱持著對劇目的好奇,還有對於聽越劇並不排斥而來。

全劇分為六場加一個尾聲,編劇是羅懷臻,主演是南京越劇團的陶琪(飾李清照)以及華潔(飾趙明誠)。整個劇情安排可說是將李清照的數闋著名詞作,依據其生平遭遇,將詞意或詞本身用在劇本中,串連成從李清照的少女時期至晚年的故事。

劇情從與趙明誠相識、婚配的時期開始,李清照青春情思的展開,在第一場「如夢令」的鞦韆架、鮮麗的風光幫襯之下,當真是明媚清新。開場鋪墊以後進入第二場「憶吹簫」,乃是趙、李成婚之後的愜意生活的呈現,在易安詞中予人鮮明印象的猜書鬥茶,兩人神仙眷侶的生活是那麼幸福美好,但是知道李清照日後遭遇的人看到這一場的標題,應該會如我一般帶有幾分傷感吧!
隨著劇情漸漸轉折,李清照卸去了青春時期的兩辮髮,變成少婦的妝容,她的憂愁漸漸堆疊,與趙明誠雖然同樣地相愛,但大時代的變動讓他們惶恐,一紙官令的到來更是讓他們必須分隔兩地。流離的日子開始了,然後是傷痛的日子,然後傷痛復更傷痛,趙明誠的去世、古物的被盜掠,迭二連三,讓「李清照」開始崩潰,並且消失。
晚年的李清照在酒肆中一杯杯的狂飲,直到從前的侍婢夫妻歸來,琴心悲痛地斥責從前聰慧的小姐,酒肆裡面同聲朗讀的「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終於讓李清照再度地醒來……

上半場的終曲,與下半場的尾聲,都讓我不禁鼻酸淚流,當劇場內大燈亮起,自己都覺得又好哭又好笑的。因為一方面雖然知道演出的調度氣氛是那樣地誇張,甚至是有點過度的狀態,但是一方面卻又因為整體氣氛的醞釀營造,搭配上易安詞中的款款情思,讓我哭到底是同情還是感傷,是傻氣還是誇張,我自己也弄不明白。
只是當看見同樣一座鞦韆架立在暮色中,枝葉疏落,髮色蒼蒼的李清照款步而出,唱起了她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怎麼不會想流淚陪她一同嘆息呢?

我很少聽或看越劇,不懂其間好壞,每次看越劇就是純欣賞,感受其形式和表演的賞心悅目,以及其間情感的流動。這齣《李清照》同樣讓我飽嘗到主角人物的心境起伏,以及優美的畫面、歌聲。尤其是陶琪,從李清照的少女時期到晚年,歡快、抑鬱、堅強,從她的表情中都可以清楚地讀出來,唱得也相當好聽。華潔的聲音不知是個人特質或者其他因素,比較起來有點沙啞的感覺,但是在演繹趙明誠的最後一段生命時,卻因為這一點而倍增感情的渲染,很感動人。
舞台美術也是我頗為欣賞的一環,造型方面很能體現出李清照等人物的優雅風格,清新不會落俗;舞台的景幕雖然會畫出一些實景的味道,然而並不會掉進寫實的陷阱裡,覺得其用色與畫的風格頗能襯托一種悠遠的感覺;另外即使表現屋內實景等地,搭景也採取半寫實半寫意的風格,看了是蠻舒服的。

有一點不喜歡的是,為什麼每場開頭總要一個美麗的旗袍姐姐站出來唱一段易安詞呢?歌聲是好的,詞也是好的,但是這個站出來的形象跟戲本身是有落差的,如果她能在幕後演唱,讓觀眾在燈未亮前有醞釀情緒的時間,不也很好嗎?


兩幕的戲,每到閉幕前那一場,總被惹得落淚,很有種「看戲傻」的意味。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實在煽情啊,其實也並不是不能理解,有些橋段我也還是有點質疑的,例如「米大師」出場不管說什麼,我都覺得其實他並不是個很重要的角色,不曉得是否我體會錯了;另外也有老師後來說,其實也沒有必要把易安詞作都化進了劇中詞;但是我覺得正因為這些詞,因為對李清照本身有著認識和同情,所以我才會覺得感動吧!也因此我覺得這齣戲還是蠻好看的。


------------------------------

好不容易,終於寫出了一篇感想文。
不過分太多次寫,都搞不清楚腦筋了,結尾很糟,請多包涵~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宅媽小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