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7/05/11 19:30~21:00
地點:新竹公園 麗池畔 空軍
11

5/5在華山文化園區看了台北場的《尋找遊園驚夢》以後,對於演出的感覺還不錯,並且在看了節目冊介紹之後,對於另一個演出場地(新竹空軍11村)的呈演形式也很好奇,遂決定隔週赴新竹再看一場。
表演的情節內容與台北場無異,所以這篇主要就紀錄一下演出場地、整體表演氛圍等方面的變化與其他的雜感。



實在沒有去過新竹幾次的印象,幸好演出場地是出了火車站以後、搭公車就可以到的,位於新竹公園內,麗池畔的「空軍11村」,是日式的單層木造建築。必須穿過木橋、涼亭曲廊,才能走到的地方,四週是水光樹影,還未進入「劇場」,氣氛與水泥製的工場(華山園區米酒場)已是截然不同。走往表演場地的路上,就像是去公園散步般,頗為愜意。

轉過一個彎,一條狹狹的步道往下延伸,左右幾間日式矮屋。包括場外都特別做了設計,例如將書法題字的曲詞用燈光投影在腳下的石頭步道,竹筒上放著小蠟燭,營造出光影搖曳的夜間風景,伴隨漸暗的天色,環境自然讓人感受到不同的氣氛。而進場以後,更發現這次演出場的設計的特別。

演出的場地,一半是在屋內、另一半則是在木製露台,觀、演方式比上回更不一樣,因為舞台和觀眾席分別呈對角線交錯,而卡在中間的廊柱放了兩面的投影幕用來打唱詞字幕,演員必須穿梭在室內(演〈驚夢〉、〈寫真〉、〈叫畫〉)和室外(〈驚夢〉後半、〈尋夢〉、〈拾畫〉)演出,室內的屏風後方,與屋子的走廊盡頭,都是演員的出入口。這就是節目本中提到的「45度角」,進到場中才恍然大悟。


場地確實是有天然的趣味,但是也產生不同的限制與挑戰,不僅是挑戰演出團隊,同時也考驗著觀眾:由於演員兩邊穿梭,觀眾需要轉動身體來配合演員的移動,但是觀眾席的設計有點問題,不管坐在室內或室外的觀眾席,要看〈驚夢〉、〈拾畫〉時,必須左轉或右轉90度才行,這時候問題反而出在處於同樣高度的觀眾「列」上,因為遠處的觀眾可能坐著看不到,得站起來才能看見演員,甚至只能看到上半身的表演,這麼看戲還真是頗累,如果觀眾席的座位能設計成側面也有點高低差,或許會比較好?

 

不過,有失亦有得,特殊的座位設計,讓人能夠從很不一樣的角度看演出。以我自己來說,看到了很多演員的側面,而且很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都表現出美感,也是傳統戲曲的表演特色吧?不過礙於一般都在鏡框式舞台的劇場中觀賞演出,很少能夠這樣繞著各個角度看,所以這次的觀賞感覺是很新鮮的。

演出的內容與台北場相同,但是因為場地的關係,整體呈現的感覺不大相同,小變動如室內景加設了一張屏風,大的改變主要是環境本身產生的效果,最顯著的就是室外景,本身鄰近湖水,露台邊有樹,舞台中央也有一棵大樹,當杜麗娘在遊園、尋夢的時候,提到魚池、梅樹,天然的風景似乎能幫助較少看戲的觀眾們理解與共鳴,環境確有一種自然的優雅,我覺得是很不錯的。

室內景設計典雅,搭配和式房間的設計,坐在室內席如我,聽演員在室內的唱念非常接近、非常清楚,嗓音的收放粗細感覺都很明顯,不禁覺得這樣的場地也是對演員的一大考驗。不僅是聲音,包括臉部表情、身上的動作身段,都可以很近地欣賞,我的位子可以很近地看到杜麗娘梳妝的動作,柳夢梅叫畫的表情,演員表演若不細膩,那可就索然無味了,所幸這次主演的演員表現都是很不錯的。

 


為了配合半開放的演出空間,這次的演出,演員戴了小小的麥克風,這是可以瞭解的,因為這樣在室外演出時,觀眾才聽得清晰。不過,我覺得在台北場還可以接受的重疊口白──〈尋夢〉時孔愛萍、朱安麗的「花花草草由人戀」三句唱/唸,在台北場因為沒有麥克風,朱安麗往後退,兩人的聲量不同,觀眾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杜麗娘(孔愛萍)的演唱中;但在新竹場的演出,兩人聲量一致,又有一半的觀眾坐在當時離演員很近的室內區,聽起來反而覺得不大平衡,我個人會覺得這樣影響到整體的聽覺效果,更覺得舞台劇式的口白更需要考量其運用的必要性。

燈光在演出中的照明,我覺得不錯,演員都被「亮」得頗有神采。另外一點是在演出場內的地上,放置了幾個小小的蠟燭座照明,挺有氣氛。

化妝方面沒有變動。不過這天看演出覺得孔愛萍的扮相好看多了,眼神也比較出得來,可能是因為這天的觀賞距離比台北場更近吧,只要能近看、表情就能夠較明確地表現出來,由於多看到不同的角度比較,還發覺孔愛萍的側面似乎比正面更好看、有韻味。



兩地的演出過後,我覺得在新竹場的體驗比台北場更有挑戰性,以觀演的舒適度來說,台北華山園區米酒場的設計比較好,應用水泥牆、門洞與景深的設計,產生讓人難以忘懷的視覺效果,但是新竹場的場地產生另一種讓觀眾貼近演員、融入環境的感受,以不同的角度和很少能體驗的近距離(相較來說,大概坐在室內席的觀眾更能體會深刻),當然或許對第一次觀賞崑劇的觀眾來說會比較吃力,但是對已經熟悉演出內容的觀眾來說,就能獲得不同的感覺吧──我想,這也就是重覆欣賞傳統折子戲能享受到的另一種趣味了。我覺得蘭庭此次的演出,除了劇本情節的重組、表演的融合之外,最大的挑戰與收獲就是來自其與演出場地的結合與互相激發,這很有意思,不只一次聽說關於傳統戲曲適合的「劇場」的議題討論,蘭庭崑劇團所做的嘗試,也包含了對「劇場」形式的探索,是蠻值得回味和參考的,若不要說得那麼學術化,這樣的表演形式,對我來說確實也帶來了很不一樣的視聽享受與感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宅媽小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