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豫劇團的當家旦角王海玲從藝五十年,說起來我是不是從最後十年之內才開始欣賞到呢...也許是從《王熙鳳》開始吧?或者是《大腳皇后》?總之,已錯過她許多的精彩演出。但我很喜歡她的表演,不管是聲音或是表情都相當有舞台魅力,這次的特別系列演出,本來真想每場都看的,可是一來結婚二來真是很貧窮,所以最後還是只挑了一場,然後帶不常看戲的老公去看(笑),我挑的就是第一天的舞台劇《梆子姑娘》。

《梆子姑娘》由王海玲的女兒劉建幗編劇,李小平執導,王海玲主演自己,另一個女兒劉建華飾演訪問王海玲、引導她開始回憶過往點點滴滴的記者角色。

故事由記者的採訪開始,台下的王海玲像是傻大姐會忘東忘西,也像一般主婦一樣精打細算地在市場買100元的衣服(還會自行加工!)更會在廚房裡變菜色,對於記者問到最喜歡的角色或最困難的挑戰,不知該怎麼條理回答,反而是講起吃的興高采烈...這些私下的模樣被搬上舞台,讓觀眾可以看到王海玲卸下華妝平易近人的一面,演得倒也自然不假飾;

隨著訪問的進行,其間安排了一段一段的過往演出精華,就好像王海玲沒著戲服的作品精華示範般,所以在這齣作品裡面我看到了好多自己未曾看她演過的作品,也才知道她原來是那麼厲害的全才旦角,從武旦開始學起然後一步步練身段,然後是練唱功扛起挑樑的旦角,一面登台磨練、一面學戲,還有聽錄音帶學戲排戲等等的過程,甚至還有跨界唱了一段歌仔戲呢!從《紅線盜盒》、《花木蘭》一直到最後的《大祭樁》,王海玲也說不出什麼特別的訣竅,就是「學唄!練唄!」日子就這樣過去了...她說得一派自然而然,可是看她現在的年歲,依然能夠做出當年《紅線盜盒》的高難度動作,依然能夠做「打出手」,依然劈呀打的,就不由人不佩服她背後默默練的工夫。在這一齣戲裡像是看到十齣戲的集錦,真的很開心。

相對於王海玲的表演工夫,其他的一切呈現就顯得盡量簡略了,舞台上就是一個衣櫃放著王海玲會換用的幾件褶子或戲服、配件,接近台緣處是一組採訪用的桌椅,偶爾下個薄幕,除此之外就是簡單一些投影對照,例如融入了此次「海玲50」的活動,就是讓王海玲回答觀眾留在網路上的問題,另外也讓王海玲一些過去的照片樣(例如婚紗照)曝了光,舞台上的投影幕有時是記者的訪談稿,有時是照片,有時是網路上的問題頁面,有時則是王海玲走步的追影晃晃,做為演出呈現的輔助;再來就是靠燈光來加強效果,或是臨場視劇情需要直接搬桌子等道具上下場。在換場方面沒有什麼困難,一切以王海玲表演為焦點呈現,所以雖然簡單,但我覺得這部分很好。

在整齣戲的呈現,也就是說故事的手法上,感覺上半場比較緊湊精彩,尤其是讓王海玲說話間就演起來了的感覺,在一開始是很新鮮也很有看頭的,到了下半場,開場的菜刀秀蠻有趣,中間的現場揮毫畫圖也是從前我未見的,不過到最後的一段〈大祭樁〉,我的感受力可能就薄弱了點,這段表演情感比較低迴沉鬱一些,時間上也比較長,在王海玲表演著焦桂英艱難行路的時候,後方的新生代演員們則一步步規矩地練著基本功,有朋友小狐感受到那是前輩王海玲的辛苦行路才讓後輩走得平順的隱喻,真是厲害,我就完全沒有想到,只覺得為什麼這段要表演得這麼長這麼辛苦呢...(苦笑)所以我個人是覺得上半場比較好看,但是我對於最後面說起這般險路仍要去行,去踏踏實實地走的部分,還是有印象的。另外一個小小的支線,就是傳統與現代的隔閡,導演以王海玲小時候演戲就開始關注並給予建議的「方伯伯」為例子,他的孩子對傳統戲沒有興趣,他的身體日漸老邁,最終透過記者,方伯伯還是給王海玲鼓勵,在他的聲音中,王海玲開始演出〈大祭樁〉...我覺得方伯伯出場的次數或許有幾次可以只用聲音,方伯伯父子間的喜好衝突只有上場演出一小段,之後再也沒有衝突發生,也許在〈大祭樁〉的時候也可以讓突兀的現代音樂做為對照也不一定,總之,我覺得這個環節似有一點沒有完全鋪排開來,可能也是因為意不在此吧,所以只點染一下,但應該可以再做調整,讓這部分與整體更緊密一點。

整個說起來,這齣《梆子姑娘》就是看王海玲的藝術成就,以及她在幕後直樸坦誠、盡力付出的從藝態度,雖然有幾個小地方我覺得還可以調整,但是能看到這麼多劇目的精華融在一齣戲,並且也能更加瞭解王海玲,我還是覺得很開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宅媽小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