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觀賞時間:2008/10/18 午場(14:30)
觀賞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轉眼間我竟然拖稿拖了一個月(汗)
這下糟了,當時的感覺不知道還回不回得來...

還是簡單說一下吧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屬於「王心心作場」系列的作品
因為有朋友Melody
受到宣傳文案的吸引,充滿好奇,
於是也有一點好奇心的我,就決定和她結伴同行去看看王心心如何在中山堂作場了。

這一場《笑春風‧嘆秋途》,上半場《笑春風‧三千寵愛於一身》和下半場《嘆秋途‧琵琶三恨出漢關》分別以楊貴妃、王昭君為吟唱的主角,上半場以南管清唱的排場型態,演奏/唱「指」、「曲」,下半場則是2005年首演過的樂舞劇《昭君出塞》(吳素君編導)。演出場地是台北市中山堂的光復廳,不大的地方,適合南管這樣靜致的演出,或許實驗劇場也適合,但光復廳本身的結構和建築的文化感,是比較難以取代的。

上半場舞台擺設自然就是南管清唱的排場,涼傘、燈、五張大椅,我覺得王心心在做突破南管傳統、用新的方式演出南管(樂舞劇)之前,先有屬於傳統型態的演唱是很好的,可以讓觀眾瞭解演唱南管傳統的風貌。演出的曲目有〈憶著君情〉(指套/僅有演奏,無唱)、〈輾轉三思〉(曲‧王心心演唱)、〈清平調〉。由純粹的音樂演出,到「上四管」一人獨唱,最後新編的〈清平調〉加入了下四管及合唱。聆賞王心心獨唱,與加入舞者的合唱,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王心心咬字吐音的功夫確實是很深,而且聲音很潔淨。

下半場的樂舞劇《昭君出塞》利用了光復廳本身的架構,舞台後方的樓梯、二樓的部分也成了被觀賞的景,樂隊伴奏由台上移至台下,增加了燈光與服裝的變化。根據節目本可知,這齣短短的樂舞劇串連了數隻曲和譜,如王心心(飾昭君)唱的部分有【一身受禁】【把鼓樂】【出漢關】【山險峻】。舞者是侍女,除融合科步的舞蹈之外,也有手持雙鍾與音樂配合的部分;樂隊一開始好像是冷宮中沉默的樂師,但更是置身故事之外的配樂者;王心心一開始穿著白色的薄衣,隨著她移步、下樓、梳整,隨著和番出關的腳步,一件一件地穿上華美再華美的衣服。她的唱詞唱給自己聽、或與侍衛對話,一步一步慢慢地,往前走、往後看,最後終止於一聲無詞的喟嘆。
在欣賞演出之前我曾讀過王心心口述、盧健英整理的一篇文章〈一個充滿昭君出塞的年代──寫於2008年《王心心作場》演前〉(節目本中亦有收錄),王心心從泉州嫁來台灣,從「大陸妹」變成在台灣極富盛名的南管藝術名家,箇中酸甜苦辣,以及她與南管之間的相依為命,我想在《昭君出塞》中應可感受到,當她演繹王昭君、唱起〈山險峻〉,我感覺她的表情是很真實、投入的,這是一齣她非常投入其中的演出。因此這齣樂舞劇的情調營造得頗為成功,雖不同於南管戲(梨園戲)中那麼多樣的科步身段,但是倒以另一種風貌,以歌韻為主、以音樂的鋪墊為主,讓人能投入其中氛圍。
不過有一個小小的疑惑,劇中由李易修飾演的侍衛,與昭君對話時的唱唸咬字,不知是否為了突顯出「漢番不同」的語言文化,因此李的咬字發音與王心心的泉州腔唱唸有許多不同──是另一種也能夠通用的發音嗎?我個人在欣賞此劇時,對此點特別疑惑,雖然自己有這樣的一個解釋設想,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樣聽起來不是很習慣......這大概是我當天對演出最大的一個問題吧。但整體而言,我覺得這一齣編排得蠻好的,展現出南管音樂的特色、同時也發揮出王心心的個人特質,感覺比之前看過的〈葬花吟〉更精彩些。

題外話,演出結束後王心心到場外為觀眾簽名,我赫然發現她看起來非常的嬌小纖瘦,但是她在舞台上的存在感,卻是非常沉著、穩健的,果然只要有一技之長在身,就不會被忽視啊。


【相關連竭】
以心交心‧王心心的Yahoo奇摩部落格 (演出訊息或花絮、相關出版品或新聞都可以看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宅媽小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